农苗网

|

安徽苗木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徽资讯 > 正文

安徽滁州:“三树一苗”,绿了荒山富了民

发布日期:2020-01-08 08:40:4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3298
[导读] 近年来,滁州市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以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三树”和精品苗木“一苗”产业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生态惠民、产业富民新路——“三树一苗”,绿了荒山富了民 滁州市南谯

安徽苗木


近年来,滁州市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以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三树”和精品苗木“一苗”产业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生态惠民、产业富民新路——
“三树一苗”,绿了荒山富了民





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林农在麻栎林养殖的柞蚕喜获丰收


   



明光市黄寨草场(本栏图片由滁州市林业局提供)


   


  示范引领 “一粒果”铺就一条富民路


  1月3日,记者走进位于全椒县石沛镇的安徽太禾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郑莉华正带领工人们忙着对前不久采摘的薄壳山核桃进行分拣、包装。记者剥开一个山核桃,饱满的果肉清香脆爽。“2014年栽的苗,2019年才开始挂果,加上前段时间持续干旱,全年仅收获五六吨,在网上微店卖到58元一斤,供不应求。”郑莉华告诉记者,今后几年将逐渐进入盛果期,产量会大幅提升,每亩收入可达1.5万元,效益可观。


  随后,记者随郑莉华走进万亩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树苗漫山遍野,有的挂过果的高达两三米。在一块田里,十来个工人正在起苗,销往邻近乡镇及定远县等地。65岁的石沛镇石沛村村民石启叶2014年将自家20亩地流转给太禾公司,每年租金1.1万元左右,在基地上班每年工资2万多元,“钱包”更鼓了。


  薄壳山核桃树的果实名叫碧根果,属世界四大坚果之一,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由于其果大、壳薄、营养价值高,又有保健作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薄壳山核桃种植在国内刚起步,前景广阔,技术相对简单,特别适合江淮丘陵地区,而且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是真正的绿色富民产业。”全椒县林业局绿化办负责人陈发军介绍说,全椒县从2014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薄壳山核桃,到目前已发展至5.2万亩,位居华东地区县级规模之首,造林公司和大户达62家,其中6家获评全国标准化示范基地、9家获得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通过标准化栽培管理,2018年部分地块开始挂果,当年产果20吨。2019年尽管受干旱影响,全县碧根果产量仍达120吨,占当年全国总产量近20%。按照规划,到2022年,全县薄壳山核桃将发展到10万亩,到2030年发展至15万亩。


  为培育壮大碧根果产业,全椒县制定扶持奖励办法,聘请国内专家为顾问,帮助企业与中国林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引导成立产业协会,组建碧根果产业联合体,扶持建立深加工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碧根果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木本油料示范县。该县还全力创建“中国碧根果之都”,以石沛镇太禾公司为核心,打造碧根果特色坚果小镇,建设碧根果研究所、碧根果博物馆、中国碧根果交易市场集散地和森林康养、休闲、观光特色示范基地。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江淮分水岭沿线丘陵岗地、山区坡地为重点布局,聚力发展薄壳山核桃木本油料、麻栎生物质能源、乡土特色苗木、森林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七大产业,其中重点培育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和精品苗木“三树一苗”。2019年,全市薄壳山核桃总面积达10.8万亩,建立示范基地15个;麻栎林面积达56万亩,南谯区昌春木炭合作社荣获2019年国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杜仲种植已达2万多亩,来安县建成全省较大的乡土特色精品苗木基地15万亩;全市共改造提升“三树一苗”120万亩,19个国有林场重点打造“三棵树”等战略储备林基地100万亩。


  科技助力 “一棵树”造就一个产业链


  “红琊山林场作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目前每年可产优质麻栎苗50万株。现在全国麻栎育苗造林的技术规程就是我们区林业相关专家编制而成的。”这段时间,滁州市南谯区红琊山林场正在抓紧组织工人对100多亩麻栎幼苗进行田间管理,林场副场长张春祥告诉记者。


  南谯区部分乡镇地处江淮丘陵,麻栎是该区推广造林的一个重要树种。去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实施的《麻栎育苗造林技术规程》和《麻栎炭用林培育技术规程》,正是由南谯区相关林业专家结合多年经验编制而成。技术规程通过采取“高密度、多干式、短轮伐”培育新模式,成功解决了林业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的技术瓶颈。以往的传统麻栎用材林,数十年才能采伐一次,而按照此规程操作,炭用麻栎林平均5到8年即可轮伐一次,并且一朝成林百年受益,不仅生态效益有保障,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据南谯区林业局专家王新洋介绍,麻栎“浑身都是宝”,不仅可以用来生产环保木炭,麻栎的树叶可用来养殖柞蚕,枝丫材可用来制作菌棒和培植各类食用菌,还可以在麻栎林下养鸡养鹅养猪等。施集镇荣誉村食用菌种植大户张文忠就用麻栎枝丫材培育制作了50万袋香菇泡菌棒,生产的香菇和茶树菇很受欢迎。“我们食用菌基地每年需要1000吨左右的麻栎枝丫材,产值达600多万元,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张文忠说。


  随着麻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南谯区人工麻栎林种植已近30万亩,其规模在全国人工麻栎林生产基地中排较好方阵,麻栎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一个以麻栎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发展的南谯模式已初步形成。


  改革激活 “一本证”催生一批林老板


  “林木所有权证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凭着这个证,我已经从银行贷款8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资金难题。”去年,滁州市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昌春用林木所有权证解决了合作社在银行贷款没有抵押凭证的难题。


  滁州市坚持市场化“活绿”,明确对于非林地上栽植的林木,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登记造册,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探索发放林木所有权证,着力解决林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滁州市已累计发放林木所有权证近3000份,发证面积5万亩。农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纷纷响应,接纳林木所有权证贷款,目前累计发放贷款5.9亿元,真正把“绿本子”变成“红票子”,极大地推动了林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滁州市通过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振兴乡村经济找到新路。截至目前,全市集体林确权发证面积117.3万亩,发放集体所有权证5.16万本,确权率达97%。


  为培育主体,壮大产业,滁州市坚持放活林地经营权,支持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参与林业开发建设,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林产业企业163个、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2427个。去年,滁州市推动金融资本“上山入林”,全年共投入国土绿化资金3.66亿元,其中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46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林业近12亿元,林业贷款9.4亿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3.51亿元。系列创举绿了荒山富了民。(记者 罗宝)




 
  • 下一篇:
  • 上一篇: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