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苗木】
滨湖湿地公园上空飞翔的鸟群 新华社发 司胜平摄
初冬时节的清晨透着凛冽,郑先超依旧早早地乘船进入湿地深处,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这里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大批湖鸥与鹭鸟在空中飞舞。
快艇前行留下了长长的波纹涟漪,水鸟紧紧跟随,盘旋着不愿离去。“行船会搅动水里的氧气,鱼儿相对集中,鸟儿就可以开饭了,这些小家伙‘鬼精’得很。”郑先超的语气中透着对鸟儿的喜爱。
作为中国“三河三湖”治理的重点流域之一,巢湖富营养化问题由来已久,流域周边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近年来,巢湖所在的合肥市采取系列措施控源治污,近期还以人大立法的形式为湿地保护注入法治力量,湿地生态重现生机,逐渐成为水草丰茂的“候鸟天堂”。
46岁的郑先超家住巢湖岸边,他是土生土长的渔民,“巢湖三白”(白虾、白丝和银鱼)令他引以为傲。在郑先超的记忆中,周边湿地每年也会水鸟翔集。
作为典型的碟形湖泊,几百年前的巢湖水面面积远大于今天,湖水涨落留下大片湿地滩涂。随着水利兴修和城市发展,“与湖争地”导致环湖自然湿地被不断侵蚀,在此落脚的候鸟逐年减少。
近期,东方白鹳出现在花塘河湿地巢湖入湖口 新华社发 钱茂松摄
湿地的破坏,不仅让鸟类失去了乐园,也加剧了巢湖生态的恶化。安徽省环科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匡武表示,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把巢湖比作人的话,浅滩湿地对于湖泊来讲就是肾脏,“肾脏功能衰竭,要想恢复难度很大”。
近年来,合肥市将湿地保护作为巢湖生态治理的重要抓手,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已被列入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湿地处处长罗法龙介绍,为强化巢湖湿地修复,合肥以湖堤外侧及入湖河流湿地修复为重点,大力实施“退耕、退养、退居”,扩展湿地生态空间。
围绕退耕还湿,合肥市在环湖1公里范围内退出传统种植模式,恢复和修复湿地,减少面源污染项目。据介绍,在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退让后的湿地范围已经达到明清时期的水平。
今年初开始,巢湖50万亩水域从分类禁捕变为全年禁捕,而“十年禁渔”的计划也已正式启动。
“前几年湿地公园里还有游船画舫,想搞生态旅游开发,现在所有的旅游项目都退出了,就是纯粹把这块自然的水域保护好。”郑先超说。
人退了,鸟回了。去年底,100多只东方白鹳落脚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种大型水鸟对于栖息地选择有着严苛的要求,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巢湖流域首次监测记录到“国宝”造访。
如今,随着巢湖湿地面积扩大,水环境和生态条件的改善,白琵鹭、豆雁、红嘴鸥、野鸭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越冬、停歇。目前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
“候鸟的回归,是湿地生态向好较有力的证明。”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周立志说。
在十五里河河口湿地,今年前三季度水质稳定,国考断面水质达到历史较好水平,入湖水质显著改善。此外,近期开展的普查显示,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已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
本月初,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草案),规定十大湿地的保护面积和范围依法划定、公布后,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何杰介绍,《决定》明确了如擅自围垦、捕捞、排污等一系列在湿地保护区内的禁止行为,草案的通过将为环巢湖湿地保护及巢湖流域生态治理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
出于湿地保护的目的,郑先超所在的临湖村落也被整体内迁。尽管“故土难离”,但他很欣慰。十年之后孙辈出生时,相信能给他一个更加美丽的巢湖。(记者 杨丁淼)